项目建设是壮大经济总量的“加速器”,是优化经济结构的 “调节仪”,是保障民生需求的“新引擎”。为认真落实娄底市委、市政府“四化两型”建设项目推进大会精神,我市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第一抓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全市GDP突破200亿元,预计达到207亿元,增长13.5%;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达到20.42亿元,增长13.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0.54亿元,增长22.38%;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03亿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达到23638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现金收入突破1万元,达到10955元,增长28.6%。我市连续8年进入全省经济十强县市行列,居第7位。
一、敢于“无中生有”,高屋建瓴谋划项目
围绕扶持政策谋划项目。目前,我市拥有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全省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衡邵干旱走廊综合治理等五大扶持政策。依托这些政策,我们积极向上争取并实施了锡矿山地区历史遗留砷碱渣无害化处理、金鹰服饰年产100万件T恤生产线、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城市供水管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获得了国家资金支持,发挥了扶持政策效应。冷水江火车东站、资江二桥等37个专项项目进入了《湖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年)》,计划总投资达126亿元。
围绕转型发展谋划项目。根据省“四化两型”和娄底“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我市审时度势,集思广益,提出了“一转三化”战略,即深化转型工程,推进产业规模化、城市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围绕“一转三化”战略,我们精心谋划、积极引进了一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闪星锑业2万吨/年锑冶炼清洁生产及技术升级改造、华新水泥日产4500吨熟料及低温余热发电、三A化工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气凝胶、城市东扩区路网建设、利民煤矿棚户区改造等30多个项目进入省重点项目“笼子”。
围绕重点领域谋划项目。围绕优势产业,立足延伸、补齐、拉宽产业链条,谋划了一批新型工业化项目;围绕城市扩容提质、交通建设、商贸物流、旅游业等,谋划了一批新型城镇化项目;围绕农业产业特色化、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改造、环境整治与建设等,谋划了一批新农村建设项目;围绕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谋划了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围绕保障性住房建设、库区移民后期扶持等工作,谋划了一批民生项目。
二、巧于“筑巢引凤”,千方百计引进项目
支持“本地凤”做大做强。作为湘中工业重镇,我市工业基础雄厚,现有工业企业442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2家,形成了钢铁、有色、煤电、煤化、建材五大产业体系。闪星锑业在全球锑品行业中处于垄断地位,锑产品冶炼和研发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冷钢集团是全国制造业500强,全国30家最具成长性企业之一;大唐华银金竹山电厂是中南地区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厂;湖南宜化集团是全省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我们积极转变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千方百计为这些企业排忧解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鼓励“返巢凤”回乡创业。我市在外经商创业人员较多,其中有很多人士取得了较大成就,他们不仅学到了技术,积累了资金,而且丰富了人脉资源,掌握了市场信息。为吸引这些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我市广泛开展乡情招商、亲情招商,想方设法“引凤归巢”,回报桑梓。2012年6月,市委书记刘小龙带队到广州、深圳等地区上门招商,引导冷水江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根据一批返乡客商集中于光电产业的特点,我市大手笔建设复合型、科技创新型光电科技产业园,预计占地1200亩,总投资50亿元,年产值达160亿元。目前,智能手机、电子节能中央空调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引进“外来凤”投资兴业。充分发挥冷水江市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切实增强“抢”商“争”资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不断拓宽招商渠道,把目光瞄向世界500强、“国字号”、“中字头”企业,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领军型、龙头型项目。近年来,中国五矿、华润集团、华新水泥等一批央企和大企业相继进驻我市。2012年5月,在中博会成功签约10个项目,引进湖南湾田集团建设滨水新城,引进东江投资公司建设圣爵菲斯五星级酒店,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善于“点石成金”,快马加鞭推进项目
依托园区推进项目。以打造百亿园区为目标,致力于把冷水江市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产业转型的前沿阵地和战略平台。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项目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资金向园区保障”的思路,进一步抓好园区水、电、路、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推进园区扩规模、上水平。现冷水江市经济开发区新建标准化厂房20万平方米,年产值突破50亿元,循环经济产业园、光电科技产业园、金鹰服饰年产100万件T恤生产线和年产100万件木纤维内衣生产线、科技创业孵化器二期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依托产业推进项目。按照决战工业600亿的目标,依托五大传统支柱产业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引导冷钢集团与阳海特钢、泰和不锈钢合作建设30万吨不锈钢复合板项目,加快形成300亿元钢铁产业规模。鼓励闪星锑业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依法推进”的原则,实现锡矿山锑资源有效整合,开工建设2万吨锑冶炼清洁生产和3万吨锑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巩固“世界锑都”地位,提高国际市场话语权,加快形成100亿元有色产业规模。支持大唐华银金竹山电厂立项上马第四台机组,支持金竹山矿业公司煤矿深井建设和利民煤矿复产,加快推进煤电一体化,形成100亿元煤电产业规模。加快金信化工60万吨复合肥、三A公司1万吨超细二氧化硅气凝胶扩建等项目建设,形成50亿元煤化产业规模。扶持华新水泥300万吨生产规模全面达产,加快推动耀华冷耐、鑫达耐火材料异地扩建,形成50亿元建材产业规模。
依托城建推进项目。我市15万城市常住人口挤在不足10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城区面积狭小,城市功能不全,配套设施滞后。为此,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城市东扩”战略,提出了“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再造一座新城”的宏伟目标。新城区累计投入17亿元,新行政中心即将投入使用,平安大道、资江大道、群丰路、荷叶路等新区骨干路网基本贯通,移民安置工程扎实推进,16家行政事业单位进驻新城区建设,10平方公里新城区初现雏形。老城区进行提质大改造,主干道全部实现沥青路面改造, 15万平方米的滨江公园建成投入使用,并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城市。
四、精于“贴心服务”,全力以赴保障项目
落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将项目建设任务分解到单位,明确到个人,做到责任明晰、要求明确。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督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干部的提拔任用、年度考核等挂起钩来,真正做到以项目论英雄、以项目论成败,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项目建设的积极性。
优化发展环境。制订出台并严格落实《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十条铁规”》,开辟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跟踪服务制和过错追究制等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政务环境,铁腕惩处乱作为、慢作为、不作为等现象,为项目建设提供优质的政务环境。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铁拳打击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强行阻工等“三强”行为,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强化要素保障。切实强化金融支撑,加强政银企合作,帮助项目业主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使民间投资发挥对项目建设的更大效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尽可能多地储备土地,做好“增量”,抓好“现量”,盘活“存量”,千方百计破解土地“瓶颈”。大力引进紧缺型、技术型和管理型人才,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就业技能培训,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加强煤、电、油、气、运输等生产要素的协调,保障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狠抓项目建设 推进转型跨越
日期:2014-07-18 09:38 点击:131